眾所周知,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本質上是人理解人、人認識人的理性活動,也是人對世界基本和普遍之問題研究的學科。有人說:“哲學是全部科學之母”。所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都是哲學發展的基礎,同時,哲學對一切科學有普遍的指導意義。中醫從誕生之日起,就與哲學緊密相連,不論是它的理論來源,還是具體疾病的治療,都是在唯物論、辯證法、矛盾論等哲學思想指導下發展起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中醫雖然古老,但它的理論起點高,從一開始就運用人類思維的最高智慧指導其實踐活動。
中醫治病有“標本緩急”之說。任何疾病的發生都會有其根本原因,對疾病的各種現象綜合分析,透過現象看本質,找到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這就是疾病的“本”,“標”就是疾病的各種癥狀。“標”與“本”就是反映了疾病的本質與現象、原因與結果、原生與派生等幾方面的矛盾關系。從這個角度來說,“本”就是疾病的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標”就是疾病的次要矛盾,或者矛盾的“次要方面”。中醫強調,治病必須抓住疾病的根本矛盾,即所謂的“治病必求于本”。確定疾病的“標”與“本”,就確定了治療疾病的“主”與“次”,“先”與“后”,同時中醫還主張:“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從而就能制定出合理的診療方案。
中醫治病的“正治反治”之說。任何事物的矛盾都存在著同一性和斗爭性,疾病也是如此,當疾病發生時,就是人體的陰陽平衡被打破,正邪不再平衡,邪氣占了主導地位。中醫利用矛盾的對立面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以及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既對立又斗爭的原理,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治療原則,即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以此來幫助患者機體恢復平衡狀態,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
中醫治病的“異法方宜”之說。疾病的種類和因患者體質的差異造成了疾病的復雜多樣性。同一種疾病,因地域、季節、氣候、生活、環境、職業、體質等方面的不同性,治法也就不同。因此,中醫治病就會出現南北不同、冬夏不同、老少不同等治法。這就是遵循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異法方宜”的治療原則,蘊含著把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結合的辯證法思想。
中醫治療的“同病異治”之說。中醫治病注重用發展的眼光、變化的規律去診斷治療,從哲學角度來說就是從運動的觀點而不是靜止的觀點,從相互聯系的觀點而不是孤立分割的觀點出發,對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時、因地的不同,結合病情的發展變化,在治療上根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治法,這就是“同病異治”。很多人不明白這個觀點,經常一個藥方吃半年或一年,不重視季節的變化,不重視患者自身邪正消長的差異,而一味地相信什么“祖傳秘方”、“名醫之方”,其實已經違背了中醫的治療原則而渾然不覺。說到這里,我們要特別強調的是再有效的藥方在服用一段時間后要根據季節變化、患者體制的變化而進行調方,這是中醫治病中辯證法原理的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