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平時講“精氣神”指人的精神狀態良好,神采奕奕,精力充沛。其中“精”指精力充沛,體力旺盛;“氣”指精神飽滿,意志堅定;“神”指精神狀態良好,神采奕奕。但在中醫學說里,“精”“氣”“神”被稱為中醫“三寶”,精是生命的本源物質,氣是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神是生命活動的本身。神去則氣化停止,生命也就完結。因此,神是人體生命的根本。“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理論觀點:“形與神俱,不可分離”,形是指形體,人的身體,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就是說人身體的健康與精神活動及其生理功能關系最為密切。“形與神”二者相互依附而不可分割,無形則神無以附,無神則形不可活,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離。
講這個大家還不好理解,那么我們再看看中醫認為人們的精神活動與得病的關系,我們就會理解這個原理。中醫認為“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等,以上精神活動對人體臟器影響不是一定會產生的結果,但長期的或者劇烈的精神活動大概率會造成人體臟器的損傷。這就是精神意識對形體健康的反作用,這種辯證觀點對疾病產生原因分析無疑是正確的。因此,中醫治病除了治療人體器官本身的病變以外,還要對產生疾病的本源進行干預,往往會收到良好的療效。
從“精氣神”三者關系來看,中醫還得出了自己的“養生學”和“治未病”的觀點。根據形神統一觀,養生防病,延年益壽。既然喜怒憂思恐可以傷害五臟,那么我們平時盡量遠離大喜大悲,大怒大恐,憂愁煩躁的情緒影響,這樣就會“精氣不散,神守不分”,從而達到“形與神俱,盡終其天年”。
同時,中醫認為人為什么會得病?一是外部的因素,賊風邪氣侵害人身體,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各種病毒與細菌的感染,另一方面,為什么同樣的病毒侵害,有人會得病,而有人不會呢?這就是內部因素,每個人個體體質有差異。當一個人體質內部陰陽平衡被破壞,陰陽失調,病毒就容易侵害。因此,中醫認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陰,或生于陽。其生于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于陰者,得之飲食居處”。可見,生活在大自然的風雨寒暑中的飲食男女,人人都有得病的可能。那么怎樣才能避免少生病或者不得病呢?中醫認為邪氣雖然有發于陽和發于陰的不同,但發病的關鍵還在于人體正氣的強弱,這就是中醫強調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觀點,也是中醫“治未病”主要是培養人體正氣為主。
|